李大志答应着,和李大牛换着推,两人腿脚都快,日头爬到树梢时,两人到了三妹家。
一进门,李大牛就把鸡给了亲家母,“大婶子,这是我娘给捎过来的鸡,家里多垒了口灶,这鸡就抓过来,麻烦你多养几天,等三妹坐月子正好杀了炖鸡汤。”
李大志帮忙把鸡抓过去,“婶子,放哪里?”
“哎哟,他两个大舅子来帮忙,军啊,快来!你媳妇大哥二哥都来了。”亲家母是个脆快人,招呼着儿子儿媳出来。
李大牛李大志连说不用,这时候已经进了院子,一看,三妹夫正蹲在院里和泥,见他们来了忙起身,裤腿上还沾着黄泥点子。
三妹出来打招呼,李大牛连忙让她回屋里去,这外面都是大老爷们,准备干活,大着肚子就别出来了。
又和妹夫说话,"我妹妹挺好的就行,砖都码好了?是耐火砖不?就是这灶膛。。。。。。"李大牛蹲下身,掏出石棉绳在灶眼比划,"得缠这个,要不热气全跑了。"
李大牛正蹲在地上比划着石棉绳的缠法,院门口突然传来一阵脚步声。
妹夫抬头一看,是村里的老木匠张叔和几个常给人盖房的老把式,手里还拎着旱烟袋,显然是听说这边要搭新灶,特意过来看热闹的。
李大牛站起来搓搓手,和妹夫介绍的这几个打了个招呼,“老少爷们,我这手上都是泥,咱就不用握手了。”
几个人连忙说,不用不用,来就是看看这灶怎么干的。
"哟,你这灶台咋砌得跟平常不一样呢?"张叔眯着眼凑近,烟袋锅子在灶台边上敲了敲,"这砖瞅着也特别,啥砖啊这是?"
"耐火砖,"李大牛擦了擦手上的泥,"技术员说这种砖耐烧,灶膛不容易裂。"
"耐火砖?"旁边的老赵头咂咂嘴,"咱这儿祖祖辈辈烧土灶,柴火多得是,谁还费这个劲?"
李大牛笑了笑,"省柴灶烧起来热得快,还能省一半柴火呢。技术员说,城里现在都推广这个,咱农村要是用好了,冬天烧炕也能少砍点树。我家就是用的这个,"
几个老把式互相瞅了瞅,显然半信半疑。
老木匠张叔蹲下来,摸了摸那砖,"这玩意儿贵不?"
"贵倒是不贵,就是得去砖瓦厂拉,"李大牛说,"我这妹夫也是托人捎带的,就这一回,下回再砌灶,还得提前准备。"
妹夫在旁边听了,连忙点头,"大哥说得对,咱家柴火虽然不缺,可要是能省点,往后冬天也轻松。大哥,这灶先给我爹娘弄,这不是孩子还没生,说是最好不动土。"
李大牛不管这灶给谁用,反正这次自己这么垒一回,那手快眼快的人看看就会了。
正说着,李大牛突然想起正事,转头对妹夫说,"对了,我这次来,还想跟你商量个事儿——咱家后山不是有片竹林吗?我想拉点竹子回去当柴火烧,你看行不?"
妹夫还没答话,亲家公从屋里走出来,手里端着碗热茶,"大牛啊,竹子你要多少拉多少,那玩意儿长得快,砍了明年又窜一茬。不过你得小心点,竹节烧起来噼里啪啦的,别崩着人。"
李大牛连忙道谢,又补充道,"叔,我琢磨着,要是行的话,过几天我找人开拖拉机来拉,顺便给你家带点石头渣子,不是真是的石头哈,就是土,不过我们那都是拿着东西当石头用,垫院子不吸水,好用。"
亲家公一听乐了,"那敢情好!这院子可真不能用土垫,下雨一身泥,晴天一身土。你说这土我知道,种地不打粮食,薄土砬子。"
这时候李大志也说,“可不是,村里都去挖着垫院子,可不就成了大坑。”
听李大志这么说,亲家公就说了,“大牛,你大哥说的对,村里都去挖,那你单独拿我们这换竹子,别再让别人给说了。”
李大牛摆摆手,“我和自己妹妹家换点柴火怎么了?谁还能眼红不成,那他们得怪自己怎么就没这么好的亲家?大叔,放心,大哥,咱这就开始吧?”
李大志和李大牛前段时间跟着李二叔打下手,对于怎么垒灶很是熟练,就算有的地方手艺不行,也有老把式动手,都很顺利。
再说,几个老把式见他们聊得热络,也插嘴问起省柴灶的细节。李大牛虽然自己动手不算熟练,但记性不错,把技术员教的那套理论讲得头头是道,老木匠张叔听得直点头:"照你这么说,这灶还真有点门道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