妹夫递过来个布包,"哥,这是咱家腌的咸鸭蛋,带给大娘尝尝,"又压低声音,"竹子的事儿我跟爹说好了,后个儿直接去后山砍,我让老三带路。"
回村的路上,李大志推着独轮车突然笑出声,"大牛,你说老赵叔真会把自家灶台扒了?"
"八成是真的。"李大牛抹了把汗,"你没见他刚才试火时,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?"
"那要是他们村村都找你盘灶。。。。。。"
"可别!"李大牛连连摆手,"我这半吊子手艺,也就敢在亲戚家试试,"说着从怀里摸出个小本子,"得亏技术员给画了图,要不今天非出洋相不可,再说了,上哪去买那么多石棉绳。"
李大牛和李大志推着独轮车往回走,车上除了空粪筐,还多了几个精巧的竹编提篮。
李大志拿起一个翻来覆去地看,"亲家公这手艺真不赖,瞧这筐边收得多齐整。"
"可不是,"李大牛把车辕上的麻绳又紧了紧,"听说他们村祖辈都会这个,农闲时就编些筐啊篓啊的,赶集时卖,也是一项进项,原先是用荆条,这不种了竹子,又开始学的竹子编织。"
李大志叹了口气,"咱村要是也有竹子就好了。前些年生产队种的那几簇荆条,现在分到各户手里,谁家舍得随便砍?"
"荆条哪有竹子好使,"李大牛摇摇头,"亲家公说了,他们后山那片竹林,年年都得间伐,要不长得太密反而不好。"
两人走到岔路口时,正遇上村里放羊的老孙头。
老孙头眯着眼瞅了瞅车上的竹筐,"哟,这是上亲家去了?这筐编得真地道,"村里人少,谁家亲家会什么东西,都知道。
李大牛顺手递过去一个,"孙叔,这个给您装羊料用。"
老孙头乐得胡子直翘,"这怎么好意思。。。。。。"手上却接得利索,翻来覆去看了又看,"要说这竹编啊,咱公社就数赵家庄的手艺最好。早年间集上卖筐,他们村的能多卖两毛钱。这东西我看看就行,我可不能要。"
李大牛心里一动,"孙叔,你说咱村要是也种点竹子。。。。。。"
"难!"老孙头摆摆手,"竹子这东西娇气,不是什么地方都能长。赵家庄那是祖辈传下来的老竹林,地气合适。"
李大牛就说了,“那我三妹,他们可不是祖辈都种竹子。”
老孙头就说,“是,那是人家前面书记有想法,你三妹婆家,他们那地方我知道,有山有水,水田种稻子,山上可不就种竹子?他们种竹子比赵家庄晚,种的竹子品种不一样,他们还去赵家庄学手艺呢,”
李大牛挠挠头,“这么说,他们种竹子还挺有门道。”
老孙头得意地笑了笑,“那是,他们村后来还请了专家指导,竹子品质那是越来越好。而且人家不光种竹子,还搞起了竹制品加工。”
李大牛眼睛一亮,“竹制品加工?能赚不少钱吧?”
老孙头点点头,“可不是嘛,编些竹篮、竹椅啥的,在市场上很受欢迎。还和一些企业合作,做高档的竹工艺品,利润可高了。”
李大牛有点心动,“要不我也让我三妹夫教教我,我也跟着种竹子搞加工?”
老孙头拍了拍李大牛的肩膀,“这是个好想法。不过种竹子也不是件容易事,得先了解清楚技术和市场。不过哪,咱们村是算了,东岭种了栗子树,南岭栽的苹果树,都没给村里带来什么收入,我看哪,栗子树过几年咱们村也剩不几棵。”
李大志就好奇了,“叔,那东岭不是我们村有一半吗?”
老孙头摇头,“我到处放羊我还不知道,唉,你们李家都是老实头,跟你们说,东岭人家下面那个村早就想把整个山头要回去,那不是水库搬迁的时候分给咱们一半吗?”
这事儿李大牛早有预料,村里书记不强硬,没了大集体,边边角角的,邻村自然想要回去。
不过,这事儿这么早就开始了吗?
李大志大惊,“那怎么不把上面的话当话?不是分给我们村,怎么还能要回去?”
拍拍李大牛的肩膀,李大牛说,“哥,这地本来是人家的,谁知道水库搬迁的时候上面给没给办文书,要是没有文书,这地人家还不是想种就种。再说了,咱们村就百多户,人家都是大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