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这句话就知道,这世上之所以凤凰如此稀少,那不是累死的,就是被饿死渴死的——别说是练实、醴泉了,就是上好的梧桐也很少见吧。
他突发奇想道:“却不知此处的醴泉可有凤凰前来饮?”
杨戬闻言一哂,“这昆仑山钟灵俊秀、仙风盈盈,若那鸟儿真打此处过,必会停留。”
骆凡看他说得笃定,突然道:“不若绕着这清潭走一圈,看看周围有无梧桐,可好?”
杨戬也有些兴致,遂点头,两人便围着清潭边开始走。
这清潭很大,掩藏在浓雾中看不到全貌,两人也不急,本就是找着玩儿的,时不时地便喝一口醴泉,端的是悠闲。
就这么走着走着,居然还真的发现了一棵树,那棵树周围再无别的树木,树干仿若枯木,树冠光秃秃的没有一片叶子,可不就是梧桐木?
那棵树下还站了一人,白发白须、精神矍铄,他站在树下不远处,长身而立,迎风眺望着清潭。
骆凡仔细望去,不认识。但他心里多少有点数,那准是他哪个师兄!
据观察,元始天尊的那些个徒弟们的年龄有一个很严重的两极分化,最老的那是白发飘飘、白须冉冉,最小的那是头梳双髻、颈戴金锁,而且这个两极分化还很不均衡,简言之,除了骆凡这个伪小孩,那全都是老头儿。
于是,骆凡总结出一个经验,在这昆仑山上,但凡看到白发老头儿便都叫一声师兄。但凡看到年轻人,就先看他的穿着,穿得比较好的或是很有个性的,那估摸着就是阐教的三代弟子,得笑眯眯地叫一声师侄,穿得一般或是玉虚宫统一道袍的,那多半是侍候的小童,看一眼便罢,用不着打招呼,必要时还能指示他们做点跑腿的小事。
所以说,这一位虽然很陌生,但是只管叫他师兄准没错!
于是,骆凡上前行礼,“见过师兄。”
杨戬显然是认识这位的,他虽然在昆仑山呆的日子极少,但该认识的人差不多都见过一面。
于是,杨戬也跟着上前,稽首道:“见过子牙师叔。”
骆凡这次很淡定,不就是名人吗,见着见着就习惯了,何况他这个身体本身就是个大名人。
“杨戬师侄。”姜子牙转身笑着跟他们打招呼,他看着骆凡道:“这位定是我那新入门的小师弟了。”
骆凡笑笑,“子牙师兄的名讳我也曾听师尊提过。”
谁知姜子牙却忽然神色悲伤起来,“我本欲随师尊一世清修……谁知命运弄人,命运弄人呐!”
骆凡听他这么说,才恍然想起,姜子牙之所以被派下山助周伐纣,就是因为元始天尊说他命里福薄,没有修道成仙之命,只有人间将相之福。
骆凡沉默不语,任谁修了几十年的道,却忽然发现不能成仙了,最多只能凭这几十年的修炼去享人间富贵,那打击都是巨大的。
杨戬不知就里,便不知如何劝慰,只能说道:“我与小师叔正欲下山,子牙师叔可愿同行?”
姜子牙抬头望了一眼浓雾蒙蒙的碧潭,叹了口气,道:“罢了罢了,我日日来此也不曾悟出头绪,便随你们回去吧。”
一行三人遂下了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