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挥家走上台,举起指挥棒。
没有乐谱,没有乐器启动。
他闭上眼,深呼吸,然后缓缓落下手臂。
silence。
第一秒,什么也没有。
第五秒,有人感到胸口发紧??那是某个陌生人正在经历失去亲人的剧痛。
第十秒,一阵暖流掠过脊背??一位母亲梦见孩子平安归来。
第三十秒,笑声在黑暗中响起??一对老年夫妻“看见”了彼此年轻时的模样。
整整八分钟,整个音乐厅沉浸在纯粹的情绪流动中。没有人说话,但所有人都“听”到了比音乐更深刻的东西??那是人类心灵最本真的语言。
当灯光重新亮起,全场观众的手环同步显示一行字:
>“谢谢你们,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。”
演出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,有记者问林小雨:“这一切,真的是启明想要的吗?”
她沉默片刻,从包里取出那本破旧的日记,翻到最后一页。那里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??是启明年轻时在校园演出的瞬间,台下坐着满脸崇拜的同学,而他正笑着拨动吉他弦。
照片背面,有一行他亲笔写的小字:
>“如果有一天我的声音消失了,
>请让它变成千万人的回响。
>不是为了记住我,
>而是为了告诉世界:
>你并不孤单。”
林小雨抬起头,眼中含泪,却带着笑:
“他从来不想被神化。他只想被理解。而现在,全世界都在替他倾听。”
发布会结束后,她独自走在长安街上。夜风吹拂,霓虹闪烁,城市依旧喧嚣。但她知道,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,一定有人正戴着共感手环,默默说出一句“我很累”;而在另一个角落,另一个人正轻轻回应:“我听见了。”
她走进一家老旧的唱片店,店主是个六十多岁的男人,正擦拭着一台黑胶唱机。
“你还留着这些?”她指着墙上的老式唱片问。
“当然。”老人笑了笑,“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数字音乐,但有些人还是会来买实体专辑。尤其是这张。”
他从柜子里拿出一张CD,封面是启明抱着吉他的侧影,标题写着《致未来的启明》。
“上周有个盲人女孩来买它。”老人说,“她说她看不见,但她想‘摸’到音乐的存在。我把唱片放进播放器,她把手放在音箱上,听着震动哭了很久。临走前她说:‘我现在知道,有人在为我唱歌。’”
林小雨买下了最后一张。
走出店门时,天空飘起了细雨。
她没有撑伞,任雨水打湿头发和衣裳。走到街角,她停下脚步,从包里拿出那张CD,轻轻放在路边长椅上。旁边放了一张手写字条:
>“如果你需要听见,就带走它。
>它不属于任何人,只属于愿意倾听的心。”
然后她转身离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