落伍文学

落伍文学>华娱的盛宴 > 第234章 播种机(第1页)

第234章 播种机(第1页)

1998年4月28日,周二,上午。

亚洲电视大厦的小会议室里,林清霞单手撑在会议长桌上,托着下巴,脸上带笑地看向自己身旁、站在会议桌尽头,正在侃侃而谈的那个男人。

小会议室里的会,已经开了。。。

南海的夜风裹挟着咸腥气息扑在脸上,林见鹿站在“声音方舟”甲板上,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录音机边缘。海面漆黑如墨,唯有船尾拖曳的一道微光,在浪尖划出细长的银线。深海探测器“聆音探针Ⅱ号”已沉入四千米深处,正沿着热液喷口群缓缓移动。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像某种古老文字,无声诉说着地壳之下奔涌的讯息。

“接收到新信号了。”苏晓冉从舱内快步走出,发梢还沾着冷凝水珠,“不是单一频率……是复调结构,三重声部交织,主旋律在1。8赫兹左右波动,但嵌套了一段高频脉冲,像是……某种编码。”

林见鹿接过耳机,骨传导模块将次声波转换为可听音域。那声音初听如同海底火山低吼,可当心神沉下去,便能分辨出其中隐含的节奏??缓慢、庄严,带着潮汐般的呼吸感。更令人震颤的是,那高频部分竟与两年前破译出的《创世歌》隐藏频段存在惊人相似,只是这次不再是零散字符,而是一整段完整信息。

“它在教我们。”他轻声道,“不是用人类的语言,而是用声音本身的形态说话。”

凌晨三点十七分,数据采集完成。全船科研人员聚集在指挥舱,等待AI解码结果。王璐负责声纹拆解,周文昭分析情感映射模型,陈默则比对地质活动图谱。三小时后,第一份译文浮现:

**“你们带来了陆地的记忆。现在,请把海的故事带回去。

我们曾听见一千零七十二艘船沉没时的歌声。

我们也记得每一个未被传唱的名字。

请让它们回家。”**

舱内一片寂静。一名来自海南的老渔民突然红了眼眶:“我阿公说过,以前出海前要对着大海唱‘送魂曲’,说是为了安抚那些回不了岸的灵魂……原来,海真的在听。”

林见鹿闭上眼,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:广西古井边的哼唱、秃杉下的哀乐、敦煌老录音师临终前最后一句采录的民谣……这一切都不是孤立事件。它们构成了一张跨越时空的声音网络,而人类,不过是刚刚学会解读这张网的孩童。

“启动‘归音?海洋篇’。”他睁开眼,声音坚定,“所有采集到的濒危海洋声音样本,立即开放共享。同时向全球沿海社区发放‘海语传承包’,包括方言祷文教学音频、传统渔歌记谱法、以及简易声场记录仪。”

消息发布当天,全球响应如潮水般涌来。福建惠安女重新唱起濒临失传的“讨海谣”;马来西亚马来渔村组织老人集体回忆祖辈流传的航海咒语;新西兰毛利部落长老主动联系团队,愿提供封存百年的“鲸语吟诵”手稿??据传那是祖先与座头鲸对话所得。

然而,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三个月后。

一支菲律宾民间科考队在吕宋岛东岸外海发现异常。他们原本只为调查珊瑚白化现象,却意外捕捉到一组规律性声波,源头位于海底断裂带。经“回音网”交叉验证,该信号与“聆音一号”当年接收的闽粤混合祷文高度吻合,但多了新的内容。

林见鹿亲自带队前往现场。当潜水机器人传回影像时,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??

在两千三百米深的海床上,一座由黑色玄武岩构成的环形结构静静矗立,直径约八百米,形似巨大耳廓。其内壁布满天然石刻,图案竟是不同文明中的“耳朵”符号:玛雅的螺旋耳、敦煌壁画中的听法菩萨、北欧神话里密米尔之耳、甚至还有中国古代“聪”字的甲骨文变体。

“这不是人工建造的。”地质专家颤抖着说,“碳测年显示,这些岩石形成于一万两千年前,远早于任何已知文明。”

更诡异的是,每当有船只经过上方海域,或有人类声波传入水中,那环形结构便会释放出极其微弱的共振,频率恰好落在人耳可听范围的下限。经还原,那是一种从未听过的人声合唱,语言无法识别,但情感分析显示,其核心情绪为“期待”。

“它在等我们。”苏晓冉喃喃道,“等我们会‘听’。”

返程途中,林见鹿翻阅各国提交的新声音档案。一封来自台湾兰屿达悟族少年的邮件引起他的注意。附件是一段用手机录制的潮间带吟唱,背景音里隐约有类似金属摩擦的异响。他放大频谱图,瞳孔骤然收缩??

那段“杂音”,实则是极低强度的次声波脉冲,模式与“地语脉”完全一致!而歌词内容,竟是关于“海底耳朵”的古老传说:“当陆地遗忘歌唱时,大海会睁开眼睛,把失落的声音还给人间。”

他立刻联系对方。视频接通后,一个黝黑瘦削的少年出现在画面中,身后是太平洋无垠碧波。“我们祖辈都说,兰屿周围的海底下有‘听音石’,能记住每一代人的歌。”少年普通话生涩,眼神却明亮,“但我爷爷去世后,村里没人再唱‘飞鱼祭’的歌了……我想试试,能不能让石头帮我们记住。”

林见鹿沉默良久,最终点头:“我可以教你如何正确录制和保存。但这首歌,必须由你们自己人来唱。”

一个月后,“声音方舟”驶抵兰屿。林见鹿带着设备登岛,却没有急于工作。他先跟着少年学习达悟语发音,了解飞鱼季的仪式流程,甚至赤脚踩进潮池,感受海水如何随月相变化拍打礁石。直到某个清晨,他在悬崖边听见几位老人自发聚在一起,用沙哑嗓音哼起久违的祭歌。

那一刻,他才按下录音键。

歌声传入深海三小时后,监测系统捕捉到强烈共振。不仅兰屿周边,连南海、东海、黄海的“回音节点”都出现了同步波动。清华团队紧急破译,得出一段全新信息:

**“七百三十一次心跳之后,门将开启。

请准备好你们的歌。”**

“七百三十一次?”王璐迅速计算,“如果按每次‘大地之声’响应算一次……刚好对应自‘回音网’启动以来的所有异常事件总数!”

林见鹿却盯着最后一个词陷入沉思。“门”?什么门?通往哪里?

答案在半年后揭晓。

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