落伍文学

落伍文学>重生后要当富一代 > 防护林真假(第2页)

防护林真假(第2页)

"大牛!"支书拄着拐棍走过来,鞋底沾满了泥,"想啥呢?"

"五爷爷,"李大牛站起身,拍了拍文件,"这防护林的事儿,怕是得等个十年八年。"

"我晓得,"老支书眯眼望向芦苇荡,"可眼下地保住了,总得想个活路。"

李大牛突然指向那片芦苇:"看,西洼村把芦苇卖给造纸厂,咱们不如。。。。。。"

三天后,李大牛借了公社的拖拉机,拉着满满一车芦苇去了趟县城,说是市,很多老人还是说县更顺口,反正他们李家村本来就是县直属管辖,就算后来划区,也是区直属。

李大牛不是去造纸厂,而是直奔新开的"工艺美术服务部"。

柜台后坐着个戴眼镜的年轻姑娘,看见李大牛扛着芦苇进门,眼睛一亮:"同志,你这是。。。。。。"

"听说你们收手工编织品?"李大牛放下芦苇,从怀里掏出个精巧的小篮子,"这样的,收多少钱?"

姑娘拿起篮子仔细端详,"哟,这编法少见啊!要是能做成窗帘、灯罩,一个起码三块钱!"

回村路上,拖拉机开得飞快。李大牛脑子里全是计划——村里王婶会编蝈蝈笼,李大爷能扎笤帚,要是教会他们编新样式。。。。。。

老支书听完汇报,当天晚上就召集了全村大会。

"从今天起,"老人敲着烟袋锅宣布,"咱们成立个编织组,愿意参加的记工分!"

张翠翠第一个举手:"我会编草帽!"

"我扎的笤帚结实!"后屋的二嘎子喊道。

很快,二十多户报了名。李大牛从县里借来几本《手工编织技法》,又请三妹的公公——那位老篾匠来教新花样。

最让人惊喜的是,那些被西洼村嫌弃的"次品芦苇",经过蒸煮、染色后,编出来的工艺品反而更受欢迎。第一批五十个芦苇灯罩送到县城,转眼就卖光了。

端午节前,市林业局突然来了人。原来县里把李家村的编织合作社报了上去,成了"库区产业转型试点"。

"老同志,"戴眼镜的干部握着五爷爷的手,"你们这路子走对了!既保护了水库生态,又解决了村民收入问题。"

更让人意外的是,林业局当场拍板:先拨两千元扶持资金,还给配了辆二手小货车专门送货!

秋收时节,李家村的打谷场上堆满了待加工的芦苇。妇女们一边唠家常一边编筐,男人们负责搬运、晾晒。连孩子们都学会了用芦苇杆做口哨,满村子都是"嘟嘟"的响声。

张翠翠的理发店也扩大了,专门腾出半间房展示芦苇工艺品。赵小田成了专职销售员,每周跟着货车去县城送货。

那天傍晚,李大牛站在水库边,看着夕阳把芦苇荡染成金红色。西洼村的拖拉机从远处开过,突突的响声像是在叹气。

"想啥呢?"张翠翠走过来,手里拿着新编的芦苇风铃。

李大牛接过风铃,轻轻一晃,叮咚作响:"我在想,等防护林真种起来那会儿,咱们村说不定都开上编织厂了。"

晚风拂过,芦苇沙沙,仿佛在应和着他的话。那些曾经无人问津的野芦苇,如今正在村民们手中,编织出全新的生活图景。

那是芦苇荡的事儿,现在李大牛正在青沙汪里挖东西呢,还是五爷爷提点的,昨天忙着说些芦苇荡,今天才有空继续挖。好在知道鹅卵石的没几个人在乎,也没人注意青沙汪底的东西。

李大牛带着几个后生继续往下挖,除了先前发现的鹅卵石,又翻出几个锈迹斑斑的小铁盒。撬开一看,里面竟是几个金元宝,还有几块刻着歪歪扭扭字迹的石头,上面写着"庄小宝藏"、"我的宝贝"之类的字。

"敢情是庄家小孩埋的玩意儿!"大志乐了,拿起一块石头在手里掂了掂,"这字写得跟狗爬似的。"

五爷爷蹲下身,捡起一块石头仔细端详,"庄家搬走那年,庄老爷的孙子才七八岁,这些八成是他藏的。"

李大牛忽然灵光一闪,"五爷爷,咱不如把这青沙汪当成个藏宝洞,让外村人也来挖着玩?"

五爷爷眯起眼睛,旱烟袋在鞋底上磕了磕,"接着说。"

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